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江浙離島 生活艱困 軍民一家同甘共苦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回憶起從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到四十四年元月,我駐紮在江浙一帶的離島,生活非常艱苦。當時浙江省沿海的天環縣與溫嶺縣管轄包括一江山、大陳島等十多座大小島嶼,仍由我軍所控制,島上除居民及部隊以外,還有從浙江、江蘇兩省過來的軍公教人員所組織起來的游擊部隊,又稱為江浙反共救國軍。
當時在島上的生活可說是軍民一家,以我居住了三年的披山島來說,它是億萬年前的火山運動所形成,所以島上地形崎嶇不平,土壤亦很貧瘠。居民們就在較為平坦的地方建立了五、六個小漁村,構築房舍的材料多數以土牆為隔,茅草為頂,能遮風避雨即可。各家戶客廳都提供給較為年長的游擊隊員居住,那些二、三十歲的年輕隊員,則多是睡在靠海邊的營房,這種營房外層是由竹篾編成,房頂也僅由茅草鋪蓋,非常的簡陋。
而當時活躍在披山島上的游擊隊員,人數大約有一千五、六百人,組成披山地區司令部,下轄三個大隊,十幾個支隊,數十個中隊。島上的游擊隊員能分配到的資源十分匱乏,一般生活主要靠二種食物,一是地瓜葉,二是豆餅。番薯是島上居民的主食,大量種植在較為平坦的地方,我們採地瓜葉充飢,一般居民也不會計較的。豆餅則是黃豆榨油後產出的豆渣,壓製成大型餅塊,敲碎以後放入鍋中煮熟就可以充飢。臺灣來的運補船有時三個月才來一趟,這時我們才有米飯可吃,物資管控嚴格,每人每天發一斤半的米糧,不可多取。菜則是一大鍋白菜,這樣吃大致可以維持七、八分飽,如果不做工不勞動,也可勉強維持體力。
當時島上一輛自行車都沒有,不論軍民,要去哪兒都是雙腳走著去。那時我僅有十四歲,在無線電臺擔任傳達兵,負責送公文到司令部,每天都得走個兩、三趟。島上也有小孩,但是沒有學校,只好利用一座小廟,擱上幾條長桌及十數個板凳,有十餘個小孩來唸小學,老師則由一位游擊隊員的太太來擔任,教導孩子讀書識字。在物質生活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生活,雖可磨練毅力,但有些時候也不免感到喪氣。
在離島上還有一個難得的經歷,就是一個島上同時流通三種貨幣。一是新臺幣,當時在島上服勤的正規軍人,餉錢均是領新臺幣,全島流通。二是大陸的人民幣,因為島上漁民經常將漁獲運到浙江省沿海的地區販售,所得人民幣帶回島上,島上的小店也收。三是收付通用的銀幣,又稱龍銀,是袁世凱頭像的稱袁大頭,若是國父"孫中山的頭像則稱孫小頭,所以我們的口袋裡經常有三種貨幣同時在使用,真是有趣且難得的經驗。
【作者速寫】陳振根,無線電學校第三期畢業,少校退伍。
 
(點閱次數:771)